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罗氏作为一家跨国公司,不仅在肿瘤领域有广泛布局,同时在神经疾病研究上也有着完善的研发管线。其中,广为人知的创新药物Trontinemab,是一种具有靶向Aβ和TfR双重功能的抗体。这一双抗能够通过靶向TfR实现抗体穿过血脑屏障(BBB),进而清除Aβ斑块,在Ⅱ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优于传统单抗的治疗效果。除了此作,罗氏在今年的神经学研发日活动上首次介绍了一款新型的靶向CD20和TfR的双特异性抗体,关键用于多发性硬化症(MS)的治疗,目前已进入Ⅰ期临床。
多发性硬化症(MS)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及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传统观点将MS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归因于CD4+ T细胞,但最新研究揭示B细胞也在其免疫病理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可以从抗CD20单抗治疗的临床效果中得到验证,尤其是罗氏开发的奥瑞珠单抗(ocrelizumab),作为首个获批应用于MS治疗的抗CD20单抗,它在降低年复发率以及延缓患者残疾进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除了对外周CD20+ B细胞的作用,更有证据显示,与脑膜炎症及CNS局部B细胞结合的CD20+ B细胞对MS灰质病变和临床进展有重要影响。若能有效清除CNS部位的B细胞,同时消除脑膜中的B细胞,就有望降低MS患者的残疾进展风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罗氏结合突破BBB的TfR技术,与现有最强效的B细胞清除抗体Obinutuzumab,打造了RG6035,为了提升安全性,还对抗体进行了P329GLALA (PGLALA)突变以消除Fc效应。为了在小鼠模型中验证这一分子,其开发了专门结合小鼠TfR的8D3,以及作为对照的DP47。
实验数据显示,改造后的抗体在结合靶点CD20和细胞杀伤能力上几乎无影响。在MDCKII-hTfR1模型中,含有TfR抗体的分子表现出良好的细胞吞噬作用。在小鼠实验中,这些能够通过BBB的分子无论剂量高低,均展示了不错的B细胞清除能力。PGLALA突变则有效降低了野生型分子的这种清除能力。此外,TfR在外周细胞上的中介作用及因Fc介导交联免疫细胞而产生的输注相关反应(IRR)风险,在WBA检测中明显降低。
在后续更高剂量研究中,穿越BBB的分子让小鼠在治疗后体温降低,且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增高,表明PGLALA突变在提高安全性方面具有潜力。在大动物食蟹猴实验中,不论是野生型还是PGLALA改造型分子,都表现出优秀的B细胞清除能力及相对长的半衰期。尽管PGLALA改造型的清除能力略逊于野生型,但其在半衰期及免疫细胞水平方面则更为安全。
综上所述,临床前的研究表明,PGLALA突变的Brainshuttle-CD20单抗不仅耐受性良好,极大减少了IRR风险,还展现了有力的B细胞杀伤效果。相比现有疗法,Fc沉默型Brainshuttle-CD20有望更有效地清除MS患者CNS中的B细胞。基于“2+1”Brainshuttle的独特技术设计,未来该平台技术可进一步与其他疗法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目前该疗法已进入临床阶段,相关信息注册于NCT05704361。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