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第一部分
跨国药企业绩出炉,多款药物在中国区表现抢眼
随着第三季度的到来,全球主要跨国药企纷纷发布2024年上半年财报,目前大型跨国药企的最新业绩情况基本出炉。按总营收排名,今年上半年,强生、罗氏、默沙东、辉瑞及拜耳位居前五。尤其是强生,全球营收超过438亿美元,显著领先于其他企业。
艾伯维、阿斯利康、诺华、百时美施贵宝以及赛诺菲也进入前十,前十名的营收门槛大约为230亿美元。尽管与强生和其他前五企业有一定差距,但排名第六至第十的企业营收比较接近,均在230亿美元至270亿美元之间。
此外,礼来和诺和诺德凭借其GLP-1类产品的出色表现,以200亿美元和194亿美元的营收分列第十一和第十二位。
在营收增长方面,前十名跨国药企中,只有阿斯利康和诺华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率。其它企业增长有限,或出现负增长,而礼来和诺和诺德则分别实现了31%和25%的同比增长,位居增速前列。
部分跨国药企还公布了中国区的具体成绩单,例如默沙东、阿斯利康和罗氏的中国区营收位居前三,分别达35.34亿美元、33.78亿美元和32.56亿美元。多款药品在中国市场表现极为出色,有些药品的在华收入甚至抵消了其他地区的下滑。例如,罗氏的恩美曲妥珠单抗(Kadcyla,赫赛莱)、阿特珠单抗(Tecentriq,特善奇)和法瑞西单抗(Vabysmo,罗视佳);默沙东的奥拉帕尼(Lynparza)和莱特莫韦(Prevymis);阿斯利康的德瓦鲁单抗(Imfinzi)和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Zoladex);以及GSK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欣安立适)。
第二部分
跨国药企面临集采压力,高管频繁变动
尽管部分药品在中国市场表现优异,但跨国药企仍然面临着集采带来的巨大压力。例如,氟维司群注射剂在2022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达9亿元,而阿斯利康占据近七成市场份额。然而,在最新一批集采中,国内企业以比原研企业低约15倍的价格中标。集采实施后,阿斯利康市场份额受到严重冲击,年报提到其在中国及欧洲市场受仿制药侵蚀影响,营收出现下降。
拜耳的硝苯地平缓释片(Adalat,拜新同)今年上半年全球营收同比下降22%,原因与中国带量采购的持续影响密切相关。随着集采政策在国内的常态化推进,跨国药企需重新调整其产品策略。它们必须平衡全球定价体系并防止医院市场份额被进一步压缩,从而减少单一产品的依赖。
例如,拜耳指出,其拥有特许经营权的产品强劲表现部分抵消了集采带来的压力。跨国药企可能通过开发不同层次的产品线以及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来应对不同市场需求。
此外,跨国药企人员流动频率大幅增加。仅过去一个月,GSK、诺华、强生、辉瑞和默克等多家企业的中国区高管都发生了变动。国内医药政策的持续优化对跨国药企提出了更高的适应要求,许多企业中国区负责人变动也是积极求变的表现之一。
新任高管可能会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市场策略,但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发展不会因个别人员变动而改变,其全球产品策略和中国区长期规划的合理性还需时间检验。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