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日,一名6岁男孩在浙江苍南疑因输液头孢曲松钠身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浙江省卫健委已介入调查,事件令人痛心,也引发了对医疗安全的广泛讨论。
据多家媒体报道,这名男孩在发热后于8月20日下午在苍南县钱库镇中心卫生院接受输液治疗。然而回家后感到身体不适,又被紧急送医,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孩子的父亲苏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日下午,我儿子发烧至37.5℃,由爷爷奶奶带去卫生院就诊。经过两小时输液后回家,当晚病情加重被送至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抢救,当晚10点半不幸去世。”
苏先生称,孩子在输液过程中已经感到严重不适,但医院的医护人员却忽视家属的反映,表示“没事的”。最终孩子的病情在回家后急剧恶化,不幸去世。
通过苏先生提供的病历显示,孩子所用药物包括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及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家属发现疑似医院篡改病历记录的情况,例如同一病例的两份记录显示的就诊时间存在较大差异。
据悉,目前具体的死因尚未确定,家属已同意进行尸检,并与司法鉴定部门商定了时间。苍南县卫健局表示已接到举报并由医政科介入调查,初步认为患儿死亡可能与头孢曲松钠有关。
关于头孢曲松钠是否需要进行皮试,一直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虽然头孢曲松钠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广泛,但其皮试的预测性较差。在国外一项研究中,皮试阴性的患者仍有可能在给药后发生过敏。一些国内病例也显示,即使皮试阴性仍有过敏反应,如某患儿在头孢曲松钠用药过程中发生喉部不适,最终导致严重过敏反应和死亡。
针对儿童输液的风险,专家指出并非所有疾病都需要输液治疗。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存在过度依赖输液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提出“能不吃药不吃药,可以口服不注射,可以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基本医疗原则。然而,许多基层医生仍旧习惯通过输液解决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医疗成本,还提高了风险。
专家提醒,家长应详细了解孩子的过敏史,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此外,针对儿童输液的危害,家长和医生应谨慎对待,特别是在一些非紧急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输液治疗。
目前,国家卫健委已介入调查此次事件,并将进一步了解事发经过及相关责任。在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专业水平,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