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年来,蛋白质靶向降解技术,特别是通过蛋白质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实现的靶向降解,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治疗潜力。PROTAC是一种能够诱导目标蛋白降解的双功能分子,其核心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能识别特定蛋白质的配体、一个结合E3连接酶的配体,以及连接这两者的连接子(linker)。通过这些模块,PROTAC能形成靶蛋白与E3连接酶的三元复合物,从而引发目标蛋白的泛素化(ubiquitination),最终导致蛋白质被26S蛋白酶体降解。
这篇综述文章关注于E3连接酶配体化学的发展,尤其是小分子E3配体的设计与合成。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些配体的相关信息,为PROTAC研究人员提供了开发新型蛋白质降解剂的化学基础。
E3连接酶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在选择性降解靶向蛋白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UPS系统是细胞中主要的蛋白质降解机制,其核心是通过E1激活酶、E2连接酶和E3连接酶的协调作用,将泛素分子连接到目标蛋白上,标记其进行蛋白酶体降解。E3连接酶负责识别特定的底物蛋白,并将泛素转移到蛋白质的赖氨酸残基上。因此,E3连接酶成为靶向蛋白降解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人类基因组中,已鉴定出超过600种E3连接酶,这些酶通过识别不同的底物来调控多种细胞过程。然而,目前大多数PROTAC研究集中在少数几种E3连接酶上,如cereblon(CRBN)、von Hippel–Lindau(VHL)和抑制性凋亡蛋白(IAP)等。这些连接酶具有较强的小分子结合能力,且配体合成相对成熟,因此成为PROTAC设计的热门目标。
尽管如此,许多未被开发的E3连接酶仍然拥有巨大的潜力。随着更多小分子E3配体的发现,研究者们正努力将PROTAC技术扩展到更多类型的E3连接酶,从而覆盖更广泛的靶蛋白。文章指出,探索新型E3连接酶配体将有助于扩展PROTAC技术的应用范围,并通过更丰富的配体库,开发出更加精准和特异的蛋白质降解剂。
PROTAC技术的概念首次于2001年由Sakamoto等人提出,他们通过一个与Skp1-cullin 1-F-box E3连接酶复合体结合的磷酸肽配体,成功实现了靶标蛋白甲硫氨酸氨肽酶-2(MetAP-2)的降解。尽管这一概念证明了靶向蛋白降解的可行性,但早期的PROTACs大多是肽类分子,代谢稳定性低,未能广泛应用。
到了2008年,首个基于小分子的PROTAC问世,利用nutlin-3a衍生物成功劫持了MDM2 E3连接酶。这一突破标志着PROTAC技术的重大进展,因为相较于肽类分子,小分子E3配体具有更好的药物代谢特性,且合成更加便捷。这激发了研究者们对小分子E3连接酶配体的广泛兴趣。
过去十多年中,随着越来越多的非肽类E3配体的发现,PROTAC技术逐渐成熟。尤其是针对VHL和CRBN的配体开发,使这两种E3连接酶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基于PROTAC的蛋白降解技术可以靶向“不可成药”的蛋白质,并通过选择不同的E3连接酶实现组织或细胞类型的特异性靶向。
CRBN(Cereblon)由于沙利度胺(thalidomide)的作用而广为人知。沙利度胺是一种曾广泛用于镇静的药物,但因致畸性被禁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发现沙利度胺及其类似物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研究表明,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通过结合CRBN并招募其为E3连接酶发挥药理作用。这一发现揭示了IMiD类药物(Immunomodulatory imide Drugs)的潜在应用,包括来那度胺(lenalidomide)和泊马度胺(pomalidomide)。
在PROTAC设计中,IMiD类配体被广泛用于劫持CRBN连接酶以实现靶标蛋白的降解。研究者通过有机合成方法对这些配体进行结构修饰,以提高其稳定性和结合特异性。文章中介绍了几种关键的CRBN配体合成方法,如核亲取代反应(SNAr)、烷基化反应和Mitsunobu反应,这些反应极大地拓展了CRBN配体在PROTAC设计中的应用。
虽然CRBN和VHL是当前研究中最常见的E3连接酶,但其他E3连接酶的配体设计也极具意义。文章讨论了针对其他E3连接酶配体的合成策略,如金属催化反应、氨基酸衍生化等,并讨论了羧胺衍生物和羧基化合物在PROTACs设计中的应用。这些化学修饰提高了配体与靶蛋白的结合稳定性,赋予PROTAC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PROTAC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尤其在治疗难以靶向的蛋白质方面具有重大潜力。例如,许多肿瘤相关蛋白由于结构复杂等原因难以触及,PROTAC技术显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