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引言
组胺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作用,并在免疫系统、肠道和皮肤中担任关键的信号分子角色。在人体内,各类细胞如肥大细胞、神经元甚至肠嗜铬样细胞都能分泌组胺,参与调节广泛的生理过程,包括触发过敏反应、促进胃酸分泌、维持觉醒状态以及调控炎症反应。组胺的多种功能主要通过与G蛋白偶联的组胺受体家族实现,该家族包括H1R、H2R、H3R和H4R四种不同的受体。
长期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组胺通过H1受体引发的炎症反应是导致过敏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H1受体拮抗剂(通常称为抗组胺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过敏。例如,苯海拉明、异丙嗪和氯苯那敏等H1受体拮抗剂已成为日常对抗过敏的常见药物。而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尼扎替丁和雷尼替丁等,广泛用于抑制过多的胃酸分泌,这对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甚至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提供了显著帮助。此外,H3R拮抗剂匹特里赞特(Waxx®)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嗜睡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zawade®)。
然而,对于组胺受体激动剂的研究与开发却相对滞后。虽然理论上H1R激动剂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对认知和觉醒产生积极影响,但其在外周引发的促炎作用限制了其开发为治疗药物的可能性。在H2R激动剂方面,研究表明其可能应用于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中;H3R激动剂由于不在外周产生副作用,因此在强迫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处理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至于H4R激动剂的应用潜力,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024年9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龚为民课题组携手山东大学孙金鹏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activation of the histamine receptor famil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系统阐述了在内源性组胺或其他合成配体存在下,四种不同组胺受体亚型结合四类不同下游G蛋白而形成的九种低温电子显微镜(cryo-EM)结构。这为全面了解组胺受体配体识别及G蛋白偶联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结构框架,有望推动针对这些受体的配体设计。
研究详细发现在组胺结合的H1R-Gq、H2R-Gs/q、H3R-Gi和H4R-Gi复合物中,酸性残基D3.32在组胺识别中至关重要,这是许多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在辨识生物胺分子时所共有的特性。此外,组胺受体中两个疏水残基Y/V3.33和Y6.51与组胺的相互作用成为其关键识别特征。然而,组胺在H3R和H4R配体口袋中的结合方式与H1R和H2R的不同,源于咪唑环约180°的旋转。这一构象差异由H1R与H2R独特的F6.52X2F6.55在TM6以及H3R与H4R中TM7特有的F7.39X3W7.43的保守特性决定,同时在这些受体中的口袋残基差异也为特异性配体设计提供了可能。此外,immethridine与H3R特定相互作用的分析揭示了其选择性的分子基础。
研究进一步指出,H2R的ICL3在Gs和Gq结合选择上起关键作用,而组胺受体的成员如何选择性结合Gs或Gi/Go则通过H2R的TM5与Gs蛋白的紧密结合,以及H3R与H4R中R34.54-F/V6.25-R6.29基序与Gi/Go相互作用而决定。这次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组胺受体中配体识别及激活机制的理解,也可能为设计针对特定组胺受体亚型的配体提供重要指导。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