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智慧芽新药情报库

助力药物研发决策,实时跟踪竞争对手

免费使用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智慧芽 > 最新动态

北京大学发布研究:揭示胃癌治疗新型靶点

新药情报编辑 | 2024-10-25 |

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胃癌患者伴有腹膜转移疾患的临床过程往往迅速恶化,尤其是在恶性腹水出现后,患者的治疗抵抗性强,生存率极低。然而,治疗过程中腹膜微环境的复杂动态变化仍未被完全了解。

20231018日,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胃癌腹膜转移的研究论文。文章题为“Single-cell characterization of differentiation trajectories and drug resistance features in gastric cancer with peritoneal metastasis”研究团队通过跟踪上皮细胞的演变轨迹,揭示了一些具有高度上皮-间质转化潜力的终末分化MUC1+癌细胞。此类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的空间邻近关系强,与不良预后相关。

分析表明,与原发肿瘤和腹膜转移相比,发现腹腔洗脱细胞中具有促血管生成活性的巨噬细胞显著增加。在某些治疗失败病例中,研究人员发现C1Q+巨噬细胞的浸润水平较高,与GZMA+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较低相伴,这可能是由LGALS9-CD45SPP1-CD44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介导的。此外,在化疗耐药组中,观察到通过补体激活途径,有C1Q+巨噬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形成了更为紧密的相互作用。在具有免疫耐受性的组中,增强的TGF-β产生活性被检测到,MUC1+癌细胞倾向于与C1Q+巨噬细胞相互作用,这种过程通过GDF15-TGF-βR2轴介导。最终的分析指出,对于诊断为胃癌伴腹膜转移的患者,同时靶向TGF-βPDL1途径可能会比仅依赖抗PD-1/PD-L1的治疗方法更为有效。

该研究明确了腹膜微环境中细胞的分化轨迹及与药物耐药相关的关键特征,为探索胃癌伴腹膜转移的有效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背景信息

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均排名前五,尤其在东亚地区更为严重。令人担忧的是,大约17%的胃癌患者在首次评估时即已发生腹膜转移。这类患者的预后普遍不佳,即使在最好的支持性治疗下,平均生存期也仅约7个月。尽管近年来在晚期胃癌治疗方面引入了新的方法,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但对胃癌腹膜转移的疗效仍有限。

深入研究胃癌伴腹膜转移的病程恶化原因和机制一直是实现更好治疗策略的难点。详细了解该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将有助于揭示其调控通路,并识别出潜在的治疗靶点。

在胃癌的腹膜转移过程中,癌细胞穿透胃壁进入腹膜腔,在腹膜上形成肿瘤病灶。腹膜微环境极其复杂,由各种癌细胞和免疫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会随着胃癌伴腹膜转移的变化动态变迁。同时,针对这种病症的治疗干预可能驱动腹膜微环境细胞的进化适应,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揭示不同相关组织间的动态异质性变化,将有助于解决治疗驱动的多种细胞类型演变的谜团。

治疗耐药型病例的腹膜微环境特征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集中分析了9组治疗前与治疗进程中的样本。结果显示,在治疗进程的样本中,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而在基线样本中未发现这一现象。在化疗队列中,癌细胞浸润呈下降趋势,这与治疗引发的恶性细胞凋亡和坏死相一致,而巨噬细胞浸润则相对增加。进行免疫疗法后,T淋巴细胞浸润显著增强,这揭示了抗肿瘤免疫功能的恢复。

研究结论

总的来说,此项研究明确了胃癌伴腹膜转移相关组织的细胞分化轨迹以及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并鉴定出那些与药物耐药性息息相关的特征。这些发现将为探索更有效的治疗靶点提供了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

申请试用

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