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2023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斯坦福大学联合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表明,采用“16+8”饮食法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了91%。随后,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在十月刊的《Cell》期刊中发表论文,揭示了“16+8”饮食模式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机制:在16小时禁食后再进食时,肠道会“报复性”吸收脂质。
这一发现令许多人对“16+8”饮食法心生疑虑。有些人认为这是轻断食的失败案例,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媒体过度渲染所致的误读。为了更科学地理解和应用不同的饮食法,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指导下的健康生活方式医疗中心对“16+8”及其他轻断食法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专业解析。
首先,“16+8”饮食法在实践中是指在一天24小时中,仅在其中8小时内进食,而其余16小时禁食。此前的研究支持这种方法可以带来诸多短期健康益处,如减轻体重、改善血压和血糖。然而,最新的研究引发了人们对其安全性的质疑。
在细致观察中,浙江大学的研究发现了小肠在间隔16小时后的应激反应,即“报复性”吸收,这不仅提升了脂质吸收率,还引起胆固醇转运蛋白的过度表达,最终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这项研究利用小鼠模型,通过严格的饮食时间控制实验揭示了这种机制。
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通过对2万名参与者的数据分析,支撑了这一观察结果:采用“16+8”饮食法的人较其他饮食方法者,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增加了91%。尽管这项调查广为人知,但它基于短时间的饮食记录展开,研究的方法也受到了一些专家的质疑。
饮食研究的特殊性,尤其在进行涉及活体试验时,增加了实验复杂性和难度。一方面,随机对照的饮食干预实验耗时长且资源消耗大,另一方面,对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人体,仍需谨慎考量。
轻断食是一种流行的饮食模式,但即便是简单的“16+8”也需个性化调整和精准实施。其本质上是一种医疗方案,用于特定人群的健康需求。然而,不建议所有人群随机尝试,特别是对于儿童、孕妇及有健康问题的人群。
在科学研究的推进下,各种饮食模式如同一剂指导用的“处方”,需在权威指导下应用。哈佛大学的教授们呼吁:在现有结果下,尚不能草率定论“16+8”的长期健康风险,未来还需更多研究来验证其真实效果。健康饮食是一个复杂命题,涉及多种因素与个人差异,寻找一个科学合理的饮食模式仍是大家追求的目标。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