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在生物医药领域,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因其靶向性强、副作用小等优势而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些药物的载荷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作用于DNA的烷化剂、影响DNA拓扑异构酶的抑制剂、微管蛋白的破坏剂以及RNA聚合酶II的抑制剂等。除了肿瘤治疗,ADCs的适应症正在向抗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更广泛的领域拓展。目前市场上的ADCs载荷种类相对有限,临床研究中的载荷主要包括MMAE、DM1、SN-38、DXd及其衍生物和PBD等。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些常用ADC载荷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体内分布、代谢、排泄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MMAE(Monomethyl auristatin E)作为一种高效的细胞毒素,能够与微管结合,抑制细胞分裂,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并引发凋亡。MMAE在不同物种中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表现出物种依赖性,并且在不同浓度下结合率有所变化。在小鼠模型中,MMAE在血浆中的浓度迅速下降,而在肿瘤组织中则能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浓度。MMAE的代谢主要通过CYP3A4酶进行,同时CYP2D6也可能参与其中。在大鼠、猴和人的肝细胞中,共检测到13种代谢物,其中M4(O-脱甲基产物)和M6(羟化产物)为主要代谢物。MMAE在体内的排泄主要通过胆汁和粪便进行,尿液排泄为次要途径。
MMAF(Monomethylauristatin F)通过抑制微管蛋白聚合,破坏微管网络,导致肿瘤细胞周期停滞和凋亡。与MMAE相比,MMAF对微管蛋白的结合能力更强,但由于其膜通透性较差,作为ADC载荷时旁观者效应不明显。Blenrep利用不可裂解的连接子将MMAF连接,释放的Cys-mcMMAF在人血浆中蛋白结合率较低,且主要通过水解脱水形成环状cys-mcMMAF,代谢过程主要依赖非酶催化。
DM1和DM4作为美登素衍生物,通过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和组装,引发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DM1在大鼠、食蟹猴和人血浆中具有高结合率,且不随浓度变化而变化。DM1的代谢主要依赖CYP3A4和CYP3A5,而其他CYP同工酶对其代谢影响较小。DM4和其代谢物DM4-Me在人血浆中表现出超高结合率,且在全血中相对稳定。DM4的代谢同样主要依赖CYP3A4。
SN-38作为伊立替康的活性代谢物,通过与拓扑异构酶I的相互作用,阻止DNA断裂后的重新连接,引发细胞凋亡。SN-38的内酯形式在生理pH下占主导地位,且大部分与白蛋白结合。SN-38的代谢主要通过UGT介导的葡萄糖醛酸化进行,最终通过胆汁排泄。
DXd作为依喜替康的衍生物,通过与拓扑异构酶I-DNA复合物结合,引发双链DNA断裂,导致癌细胞凋亡。DXd在不同物种中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中等到高,且在人体内主要通过粪便排泄。体外实验表明CYP3A4可介导DXd的代谢,而DXd对多种CYP酶和转运体无明显抑制作用。
PBD(pyrrolobenzodiazepine)通过与DNA形成共价键,抑制核酸合成和细胞分裂,产生细胞毒性。PBD二聚体在人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约为94%,且主要通过粪便排泄。PBD二聚体不是CYP酶的底物,但对P-gp有底物作用。
艾瑞布林(Eribulin)作为微管蛋白抑制剂,通过导致G2/M细胞周期阻滞和有丝分裂纺锤体破裂,最终引发细胞死亡。艾瑞布林在人体内没有主要代谢物,且主要通过粪便排泄。艾瑞布林在人肝微粒体中可能抑制P-gp,但对其他多种转运体无抑制作用。
本文总结了ADC常用有效载荷的药代动力学特性,随着ADC的快速发展,开发新的高效低毒且耐药性低的有效载荷显得尤为重要。新型ADC有效载荷的开发,如与光敏剂、放射性核素、siRNA等的偶联,以及前药策略的应用,为ADC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ADC领域的研究将继续深化,为肿瘤治疗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