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日,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教授邵志敏、王中华和江一舟带领的团队取得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名为“BCTOP-T-A01”,通过该研究表明,对于被称为“最毒乳腺癌”的三阴性乳腺癌,采用新研发的“多基因模型”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该研究创新性地使用了“蒽环紫杉”序贯“吉西他滨”联合“卡铂”的精准治疗方案,让高危患者的生存率增加了10%以上,打破了传统化疗方案中“一刀切”的治疗模式。研究结果已于2024年10月24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上,再次展现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辉煌成就。
突破治疗困境
三阴性乳腺癌由于缺乏有效的靶点和恶性程度高、一旦复发容易转移,被称为“最毒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20%。尽管此类癌症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多种亚型,不同患者的预后情况也各有不同,因此更为精准的治疗策略亟待发掘。
然而,当前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中,缺乏经临床验证的工具或模型,难以精准预测患者的复发和转移风险,这使得传统疗法至今仍是主流。自2015年起,邵志敏教授和江一舟教授团队基于全转录组表达谱,成功研发了一种包含5个RNA组成的三阴性乳腺癌预后预测模型,被称为“多基因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区分高危和低危患者,这一突破性成果也发表在《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期刊上,为制定精准的化疗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
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
为了进一步验证“多基因模型”的实际临床价值,邵志敏教授团队启动了“BCTOP-T-A01”研究。副主任王中华教授介绍,该研究涉及全国多中心合作,联动了复旦肿瘤精准医疗中心以及其他六个中心,历时超过七年,共招募了504名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接受临床试验。
根据多基因模型的检测,患者被分为高危和低危组。高危组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接受不同化疗方案,一组采用强化化疗,另一组接受标准化疗。结果显示,经过45个月的随访,强化治疗的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为90.9%,较标准治疗组的80.6%提高了10.3%,而低危患者的各项生存指标也优于标准化疗的高危患者。
国际认可与全球推广
此次研究首次在国际范围内验证了三阴性乳腺癌“多基因模型”对精准化疗的指导价值,为全球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工具。团队在过去10年的持续研究中,通过建立全球最大规模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队列和基因图谱,实现了对三阴性乳腺癌的高效分类,并提出了以此为基础的精准治疗方案。这一成果不仅大幅提高了临床疗效,还获得了国际广泛关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着手推广这项新技术,并计划通过技术转化,提高更大范围内患者的治疗水平和疗效。同时,邵志敏教授成立的乳腺癌精准治疗协作组(BCTOP)正在准备更深入的研究,以期将此模式推广至国际学术领域,让中国方案惠及全球更多的乳腺癌患者。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